首页 > 常识 > > 内容页

【动物界全系列】中气门螨目—植绥螨科(下):真绥螨

2023-02-27 09:11:07 来源:麟剑的人类史

中气门螨目—植绥螨科(下):真绥螨

8.真绥螨属

真绥螨属(学名:Euseius)为捕植螨科钝绥螨亚科下的一属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爱泽真绥螨(学名:Euseiusaizawai)为植绥螨科真绥螨属下的一个种。

(1)形态特征

雌虫背板(Dorsal shield)光滑,外侧有网状纹路。背毛(setae)19对,柔顺,除z5有些微锯齿。背板上可见六对孔(solenostomes),气门沟(Peritreme)于延伸至z2位置。胸板有三对纲毛,毛旁有小孔。腹肛板成花瓶状,上有三对肛前毛,每对毛旁皆有小孔。螯肢上动趾一齿,定趾三齿。受精囊盏成漏斗状。第四对足有三对刺毛(macrosetae),第二对足膝节有七条纲毛。雄虫腹肛板有三对肛前毛,担精趾(Spermatodactyl)成U状。

本种雌虫外型上类似卵圆真绥螨,但卵圆真绥螨前外侧有网纹。且本种j1纲毛稍微较j3为长(卵圆真绥螨的j1明显较j3长)。且本种的受精囊盏成漏斗状,卵圆真绥螨则成管状。本种母虫以类似Euseius nicholsi,但本种背板仅些微骨化,E.nicholsi则明显骨化。

(2)生态学

本种为柑桔叶螨和神泽氏叶螨的天敌,可能具有生物防治应用的潜力。此外,本种也会取食花粉。

(3)分布及栖地

本种分布于中国南部、马来西亚、台湾、泰国。本种在台湾的分布可从平地到海拔2400米的高山。

9.小植绥螨属

小植绥螨属(学名:Phytoseiulus)是中气门螨目捕植螨科钝绥螨亚科的一个属。

作为一种捕食性螨,本属物种常用于控制在温室及户外温和环境生长的二斑叶螨(Tetranychus urticaeC. L. Koch, 1836)。

(1)形态特征

本属物种最初是在1958年意外从南美洲的智利引入德国,然后再扩散到北美洲的加州及佛罗里达州。它们每日最多可捕食五只叶螨,又或20颗虫卵[4]。其雌性物种为红色梨形,长约0.5mm,于室温最活跃;未成熟及雄虫的体型较小,颜色也较浅。其虫卵为长圆形,当中有80%会孵化成为雌虫。在最佳温度时,虫卵可于七天长为成虫,之后有一个月的寿命。一只营养充足的雌虫终其一生可产卵约50只。

(2)智利小植绥螨

智利小植绥螨(学名:Phytoseiuluspersimilis)是寄螨总目中气门目的捕植螨科小植绥螨属的物种,会捕食叶螨的成虫及其卵与中间的各个生长阶段,每日最多可捕食五只叶螨,又或20颗虫卵。现时被繁殖用于生物防治害虫控制。

①形态特征

雌螨体长约350微米,橙色。背板侧缘有网状构造,后部内方区域有不规则的皱纹。背板刚毛14对。胸毛3对。腹肛板卵形。生殖板狭窄。肛前毛缺。受精囊颈部内方部分环状,中央部分细管状,外方部分纺锤状。在第4对足的3根巨毛中,胫节上的巨毛不明显,雄螨体长约300微米,腹肛板有肛前毛3对。

②生活史

经过卵、幼螨、第1若螨、第2若螨而成为成螨。在脱皮前无明显的静止期。幼螨不取食。若螨以后各期进行捕食活动。在正常发育情况下,性比为4~5:1。未发现滞育现象。

③分布

原分布地中海沿岸和智利,现被引进许多国家育成抗药性品种,中国已从美国和加拿大引进。

④应用

此螨为狭食性,以叶螨为食。利用此螨防治叶螨已经取得成功。欧美各国进行机械化的大规模饲养,并作为商品出售。

10.植绥螨属

植绥螨属(学名:Phytoseius)为植绥螨科植绥螨亚科的一个属。

日本植绥螨(学名:Phytoseius nipponicus),植绥螨属的物种

(1)形态特征

雌螨:背板长290—310微米;宽150—165微米。刚毛15对。12、14、D2、D3、D4、D6和M1短或微小、光滑外,其余各毛粗大,锯齿状。气门沟向前伸至D1毛水平位置。腹肛板长大于宽,具肛前毛3对,腹肛板周围的盾间膜上有3对毛,V1,毛粗大,锯齿状。足Ⅳ胫节和基跗节上具透明套鞘的巨毛各1根,分别长为72.50一85.20微米。下列各刚毛长度(微米):D132.50—36.50,D25,D33.75,D45,D65,1131.25—35,1210,1325—28.75,1410一12.50。1582.50—86.50,1680—82.50,1972.50—76.25,M15,M265—75,S145一47.50,V1145—50。

(2)地理分布

湖北、上海、江苏、湖南、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山东、辽宁。

11.盲走螨属

盲走螨属(Typhlodromus)是植绥螨科盲走螨亚科下一类的掠食性螨类[1]。该属成员常可捕食二斑叶螨等其他螨类,因此常被用于生物防治。

(1)蕲艾盲走螨

蕲艾盲走螨(学名:Typhlodromuscrossostephium)为植绥螨科盲走螨属下的一个物种,本种种小名以其寄主蕲艾(Crossostephium chinense)命名。

①发现

2017年,台湾生物学者何琦琛在兰屿象鼻岩附近岩岸地区的蕲艾上面,采集到一种植绥螨,为首次在岩岸地形上面发现的该科物种。经过廖治荣鉴定后,确认其与形态最类似的菲律宾盲走螨有稳定性差异,为一未曾描述过之物种,将其命名为蕲艾盲走螨。

②形态特征

雌虫背板几乎完全被有网纹,上有21对背毛。大多被毛成铲形,Z4及 Z5 背毛,顶端还有明显铲面。背板可见五对孔,气门沟延伸至j1。胸板三对纲毛,腹肛板4对伴有孔洞的肛前毛。螯肢定趾四齿,动趾3齿。受精囊盏成钟状。第三对足及第四对足均有三对铲状刺毛(macrosetae),第二对足膝节有七对纲毛。

雄虫腹肛板有六对肛前毛,担精趾L状。本种的背毛有一小段末端透明的节段,除本种外,目前全世界植绥螨仅知菲律宾盲走螨身上有此一特征。

本种形态上类似T. acaciae、T. betulae、T. bullatus、T. gressitti、T. krimbasi、T.gutierrezi、菲律宾盲走螨及T. tridentiger。肛前毛及肛前孔皆有四对,气门沟皆延伸至j1及 R1 纲毛。动趾上皆有三齿,胸板上st3及z5纲毛末端皆为铲状,第四对足皆有三根刺毛。其中又与T. tridentiger和菲律宾盲走螨尤其相似。

③分布及栖地

本种目前仅知分布于兰屿岩岸上的蕲艾上发现,为首个于岩岸地形上发现的植绥螨科物种。

(2)西方盲走螨

西方盲走螨(学名:Typhlodromusoccidentalis)是植绥螨科的1种。是植绥螨科中与智利小植绥螨同样利用最广的螨类。

雌螨体长387微米,宽207微米,背板显著骨化,有背毛17对,侧毛9对,中侧毛2对,背侧毛6对,所有刚毛除个别顶毛外均光滑而细长。胸板有胸毛2对,第3对胸毛着生在1对小板上。胸后板有刚毛1对。生殖板与腹肛板之间膜上有显著的皱褶和1对骨化的板。腹肛板后半部宽,有小孔1对,长远大于宽。肛板周围有轻微的刻纹。腹肛板周围盾间膜上有长的刚毛3对。后足板2对,其中1对较长。后腹部盾间膜上有3对明显的小板。气门沟板前端与背板愈合;气门沟粗而极短,仅延伸达第3对足基节水平。受精囊有窄而长的管状颈。螯肢定趾2齿,且有钳齿毛,动趾1齿。足无明显的巨毛。

最近更新